精品原创 > 正文

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为玉米育种而奉献的人生

2021-01-11 15:35:41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讯(记者 王东红 实习生 李梦霞 通讯员 李霄楠 程翠)日前被中宣部、中国科协等六部门评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市农科院名誉院长、首席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再次来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育种基地,继续开展玉米育种这个他干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的事业。程相文这只“北雁”,用连续50多年“南飞”的奔波劳碌,用数十载科技攻关,“衔”起了一粒粒金灿灿的高产优质玉米种子。

为了“黄窝头让娃们 吃饱”,他把自己“种”在了玉米地里。黝黑、朴实、不善言谈,这是程相文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单从外表来看,你会认为他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老大爷。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用57年的苦心钻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奇迹,让中国人在玉米育种方面有了底气。

贫穷的年代

程相文生于1936年。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对“饿肚子”这个词有着更切身的体会。人们对“吃饱饭”的渴望,坚定了他扎根农业的决心。

1963年7月,刚从中牟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程相文,被分配到浚县农业局原种场,成了一名技术员。那年雨水格外多,程相文一到浚县,就被安排去抗洪。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乡亲们怕地里打不出粮食,怕家人吃不饱饭,得知程相文是农业技术员便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他,能不能想个法子,让地里多打点儿粮食。

一亩地多打几十斤粮食,并不容易。玉米是浚县的当家农作物,但当时产量并不高。当时浚县玉米种植面积有二三十万亩,如果通过技术手段让每亩增产10公斤,全县就能增产近300万公斤粮食。

看着乡亲们殷切的眼神,听着他们期盼的话语,一个信念在程相文心中扎了根:“一定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从那以后,程相文就把自己“种”到了玉米地里,以57年的辛苦付出,造就了一段传奇的“玉米人生”。

南繁北育选种子

为选育出一粒好种子, 他连续57年南繁北育要想提高玉米产量,种子是关键。玉米是单交种,只有一代的杂交优势,用二代种子,亩产就会减少30%左右。这就意味着,要想提高产量,必须一年一换种,必须有大量的种子支撑。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当年收获的玉米种子在第二年育出来,农民到第三年才能种上。如果靠这样的节奏,势必拖慢品种选育和应用的进程。程相文想到了地处热带、稻可三熟、菜满四季的海南——如果当年玉米11月拿到海南岛播种,来年3月就能收获,4月就能赶上北方播种,育种时间比在当地提前一年。

1964年11月,28岁的程相文独自踏上了南下的旅程。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交通条件下,跨越半个中国的旅行本身就是对身体和意志的一场考验。从浚县到三亚市吉阳区罗篷村,排队买票,挤火车、转汽车、坐轮船、步行……这次旅程,他先后转乘7次,奔波了一二十天。一袋50多斤的玉米种子是他最金贵的东西。“吃点苦不怕,就怕种子育不出来,明年没办法向老百姓交代。”他说。

玉米育种周期漫长,程相文就以作物的生长周期安排自己的工作行程,在一次次南来北往中孕育着伟大的事业,在套袋、扎袋、采粉、授粉、挂牌、记录、整理数据中度过如梭光阴,50多年时间,他过了100多个“夏天”;育种期间没有固定住所,他就和工作人员先后在三亚市崖城原种场、三亚市荔枝沟公社罗峰村和红花村、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和南滨农场、徐闻县讨墩村、陵水县长坡村等处租住在老乡家;海南的试验田紧张,他们就每年找地、租地,在几个零散分布的试验田间奔波劳碌;遇到旱涝灾害,他就亲自挑水抗旱、舀水排涝;种苗缺氮肥,他就挑起扁担,给试验田挑粪施肥;育苗关键期,为了不让辛苦育出的种苗被老鼠咬、被牛吃,他就在试验田里扎棚子,冒着被毒蛇、蚂蟥、蚊虫侵扰的风险,睡在玉米地里……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水南三村村民黄生忠是程相文当年的房东,他见证了程相文的艰辛历程。“我从来没见过程相文这样的育种人:他穿得简单,戴一顶草帽,跟我们没啥两样;吃得也简单,天天就是素菜、面条和黄馍;干的是农活儿,每天天不亮就要下地干活儿,经常天黑了才回来,有时晚上还要去地里看看。那时候没有电、没有气,做饭还是烧柴,照明还是煤油灯,条件差得很,可他从没有怨言。”黄生忠说。

丰硕的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程相文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品种,他培育的第一批杂交玉米种子,就让浚县玉米的亩产从100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五六百斤。

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五十年……50多年里,他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奋力攻关,一棵棵选配,一株株鉴定,一代代繁育,先后培育出了国审浚单18,国审浚单20,浚单22、26、28、29,浚单0898、3136、509等39个优质玉米品种,其中国审玉米新品种浚单20荣获201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和全国玉米优势产区主推品种,累计种植3亿多亩,连续10年先后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第三大玉米种植品种。

50多年里,程相文带队培育的玉米新品种产量逐年提高,2005年、2007年15亩浚单20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006.85公斤和1064.78公斤,两次创造同面积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合计亩产达到1733.66公斤,创造国内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吨半粮最高产量,2008年首创万亩核心区国内连片种植和全国夏玉米同面积最高产量两项纪录,2009年万亩核心试验区小麦与上季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522公斤,在国内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

从每亩一百斤到吨半粮,程相文不仅早就实现了当初老百姓“黄窝头让娃们吃饱”的愿望,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奇迹。

不计功名利禄

“领导这么信任我,给我这么高的待遇、这么高的荣誉,不把工作干好,良心上过不去啊。”程相文说。程相文不计较名利。他有个“三不考虑”,即不考虑地位、不考虑待遇、不考虑荣誉,他也总是把成绩归功于别人,说自己能育出种子,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团队合作。

80多岁仍干劲十足

对程相文而言,荣誉是信任,更是责任。即便是2016年以80岁的高龄退休后,他仍然主持着“程相文玉米研究室”的工作,还在海南种了9亩育种田。亲戚朋友看他年事已高,劝他多在家休息,他却说:“我已经搞了一辈子玉米了,离不开了,现在看不见玉米就难受。”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种子‘卡脖子’的危害丝毫不亚于芯片断供。”程相文始终关注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走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这些都让程相文干劲十足,“我现在主攻的是早熟、抗倒、水分低、宜机收的品种,农科院里的同志们也分成了几组,进行高产优质玉米、绿色高效玉米、机收玉米、特用玉米等方向的科研攻关,希望用我们的努力,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映象网鹤壁新闻热线:18003718955,投稿邮箱yxwhbpd@163.com。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03719699)

文章关键词:鹤壁市,农科院,程相文,玉米育种 责编:

相关阅读 换一换

今日热点

复工复产率100%!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复工复产率100%!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精品原创

复工复产率100%!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复工复产率100%!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读图时代

地市直通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