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张晚璐 通讯员 李觊)淇县,古称朝歌,其厚重的历史在567平方公里上不断“发酵”,为这片沃土的建设与发展积蓄了能量。
漫步在淇县各村庄,绿荫遍地,村美人和,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扮靓了这些村庄颜值,更让它们美出了气质。
以文化为底蕴改造提升的“老家赵庄”“善美小洼”“石美鲍庄”“灵秀刁公岩”“竹韵新乡屯”等一大批特色村的别致风景映入眼帘。而这些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贯穿始终。
近年来,淇县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开展“六清”、整治“六乱”工作重点,以环境整治提升为工作主线,按照高位推进、分类实施、示范引领、全域覆盖的工作思路,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由达标向全域提升、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的转变,打造了和美乡村建设“淇县模式”。
“如今的淇县,一批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村庄正在建设,让‘全域美’和‘特色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抬眼望山、驻足亲水、推窗见绿的美好愿景正在这个生态幸福之城变成现实。”淇县县委书记杨建强说。
健全工作机制 高位推动实施
徜徉在有着“竹韵新乡屯”美称的高村镇新乡屯村,“八园两馆一居一广场”让人犹如置身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区,如画美景、民间传说俯拾即是。
在倾心打造“水净、村美、人和、富裕”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淇县健全推进机制,高位推动实施,“竹韵新乡屯”就是成功范例之一。
为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淇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行动专班,实行县级负责同志分包联系乡(镇、街道)、县直单位联系帮扶村、乡(镇、街道)班子领办各村、农村干部包办到组的工作推进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县委书记杨建强、县长侯明森曾多次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明确目标、周密部署。同时,副县长魏树国定期组织专班召开调度会,推动集中整治行动扎实有效开展。”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灿豫介绍。
为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该县通过建立督导检查、观摩评比、调度研判、奖优惩劣等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观摩评比活动60余次,发放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落实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难题。
为此,淇县通过“财政投入、项目支持、镇村自筹、社会扶持”模式,整合各类资金18.6亿元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同时,该县借助乡村振兴分包单位、万企兴万村、乡贤资助等方式多方筹资。全县各分包单位对分包村庄建设进行资助,15家企业对接村庄进行环境改造。
把握重点环节 带动全域提升
对于乡村而言,户厕改造、垃圾分类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整治的部分。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淇县下定决心、直面挑战,毅然决然要啃下这两块儿“硬骨头”。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从曾经苍蝇满天飞的厕所,到如今干净无味的卫生厕所,村民们亲眼见证了网格化管理、巡查之下,该县户厕改造工作的一步步落实。
自淇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使用维护管理办法和10项附属制度出台后,该县先后建立了9个乡级管护服务中心、142个村级管护服务站,从制度和组织上为后期管护提供保障。
结合自身地理特点,淇县因地制宜推广三格式、草粉式、黑灰水一体化处理生态厕所3.2万座,改厕率达93%,并率先在全省探索“农村改厕智慧+”模式,实现群众“一键报修、一键报抽”。
通过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全域推广“二次四分法”垃圾分类模式,淇县投入1500万元建成45个乡村振兴综合服务站、乡镇级中转站、县级分拣中心等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全县垃圾分类覆盖区域已超过75%。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当下,淇县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运作,引进第三方服务模式,每年投入3800万元,将城区和农村垃圾治理推向市场,形成由城管、县供销部门统一管理、各乡(镇、街道)属地管理的监督管理和运行机制,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覆盖率达100%。
全县9个乡(镇、街道)镇区所在地(除黄洞乡外)全部实现污水并入管网集中处理,27个人口较多的中心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6个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
同时,该县推广“纳管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大三格+人工湿地”模式,建成各类污水处理设施97个,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1%以上。
“为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一宅变四园’工作规划,依托森林乡村建设、‘五美庭院’评比等,我县累计投入资金8350万元,对3054处废弃宅院进行整治。”淇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班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刚表示。
截至目前,淇县先后创建7个国家级森林乡村和27个省级森林乡村,先后打造了和美赵庄、灵泉妙境凉水泉等11个国家和省级特色旅游村,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9200余元。
注重长效管理 完善机制保障
这里游园如画、风景秀丽,曾经的脏乱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治理先进村、美丽乡村标杆村,这里就是卫都街道黑龙庄村。
该村通过打造“党组织领导、多方参与、群众自治”的农村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细节变化,更能体现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淇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过程中,着重在“细”字上下功夫,分类施策、梯次推进,不落一村、不留死角。
“我们结合全市‘696111’工作要求,制定了淇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量化标准和验收办法。”淇县农业农村局农村人居环境指导股股长夏伟田说。
为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淇县各村把持续开展村庄清洁、环境卫生“门前四包”等形成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并以电话投诉、问题“随手拍”等方式,接受群众监督,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民建、民管、民享”制度。
淇县通过实行“总网格长、分网格长、网格员”三级网格管理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绿化管护、厕所管护等纳入同一网格管理,确保责任到人,建立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淇县142个村庄全部采取以积分制的形式调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共建设兑换超市89个,兑换奖品1.2万余件,直接惠及群众1.5万余人。
突出示范引领 建设和美乡村
促进乡村振兴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做好乡村规划首当其冲。
近年来,淇县以“能用、管用、好用”为准则,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特色村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村庄规划划定红线、守好底线,挖掘村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特色和优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实现山水田园、历史文化和村庄有机融合。
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一处美”逐步迈向“一片美”“全域美”,淇县在9个乡(镇、街道)中选取黄洞乡、桥盟街道、灵山街道、高村镇、卫都街道等5个乡(镇、街道),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创建。
通过树标杆、抓带动、促提升活动,该县建立“三类村”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达标一个、晋升一个。
“目前,全县三类整治村已全部清零,二类村由32个提升到91个,示范村由12个提升到74个,示范村占全县村庄数量的比例达45%。”魏树国介绍。
如今的淇县,已然形成了美丽乡村“二带三片区”新格局:即太行山东麓山水人文旅游美丽乡村示范带、沿淇河生态休闲美丽乡村示范带;沿思德河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片区、历史文化美丽乡村片区和生态康养美丽乡村片区,涉及村庄数量63个。
另外,该县为加大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力度,先后投资2.5亿元,建设思德河、民主渠、赵家渠、折胫河等河道与村庄坑塘互连互通建设水美乡村项目,目前主体已经完工。
打造符合自身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为此,淇县积极开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选择21个整治效果好、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开展A级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活动,推进示范村向旅游名村、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老家赵庄”“传奇大石岩”“艺术东掌”“灵泉妙境凉水泉”“水美纣王殿”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名村应运而生。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
——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成效明显先进县;
——全省“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县”;
——全省首批乡村建设示范县。
…… ……
随之而来的一项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是对淇县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肯定,让乡村“底色”更浓、“成色”更足、“本色”更亮。
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最终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杨建强表示,美丽乡村建设已然在淇县生根、发芽、结果。如今的朝歌大地,一村一落皆美景,蝶变乡村入画来,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编审:姚冬梅】
责任编辑:高安娜